生态环境是影响居民幸福感的重要因素,黑臭河道会给周边居民带来极大的困扰,目前我国在黑臭河道治理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效。截至2019年底,全国2899个黑臭水体的消除比例达86.7%,其中重点城市(直辖市、省会城市、计划单列市)消除比例为96.2%,其他地级城市消除比例为81.2%。
生态环境是影响居民幸福感的重要因素,黑臭河道会给周边居民带来极大的困扰,目前我国在黑臭河道治理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效。截至2019年底,全国2899个黑臭水体的消除比例达86.7%,其中重点城市(直辖市、省会城市、计划单列市)消除比例为96.2%,其他地级城市消除比例为81.2%。到2020年底会我国如期完成城市黑臭河道治理工作应该没有悬念,从这一层面上看,我国水环境治理上将进入后黑臭河道时代,但黑臭河道发生、消除的问题目前仍存在一些难题亟待解决。
黑臭河道治理过程存在的三大问题:第一,管网存在很大问题,城市污水厂进水污染物浓度很低,有的地方不处理都接近一级A的水平了,显然管网质量存在很大问题;第二,面源污染问题很严重,一场大雨下来,河湖马上又黑臭了;第三,核查发现有的地方调水冲污,治标不治本。整治的是黑臭水体,倒逼的是城市管理水平提高。
《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》的统计数据显示,全国城镇污水厂处理水量逐年升高,而污水厂进水浓度却逐年降低。2017年全国污水处理量是2007年的3.2倍,但2017年全国平均进水CODCr浓度较2007年降低24%。正是由于进水浓度逐年降低,2017年的COD削减量仅为2007年的2.7倍。所以有的人讲提高污水浓度是最大的减排。
生态环境部在监督检查全国4303个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时发现实际的浓度更低,COD<150mg/L的污水处理厂达到55.4%,COD<250mg/L的污水处理厂甚至超过70%。

全国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情况
上海市6000多平方公里范围内雨水管网混接污染溯源和1万多条河流排放清单分析后发现,56%的污水直接或间接排入河道;中央第四环境保护督察组分析督察情况后发现,广东省“十二五”规划要求建成污水收集管网1.4万公里,实际只完成9000余公里。广州市“十二五”计划建设1884公里污水管网,实际建成590公里,完成目标任务的31%。截至2016年底,深圳市污水管网缺口达4600多公里,全市污水收集率不足50%。
尽管我国污水处理量大,但进水污染物浓度低,导致各地的污水处理率虚高。中国环境规划院王东曾通过两种方式对全国污水处理率进行了校核,得出全国污水处理率分别为为71.4%和58.2%。比如南方某城市统计2018年实际处理污水10.9亿吨,污水处理率达93.7%,但平均进水COD浓度仅159mg/L。用自来水量测算污水量为13.4亿吨,处理率为79%;用进水浓度进行校核,则污水处理率仅为54%。
原新加坡公用事业局首席专家曹业始撰文分析,COD处理率方面,新加坡的可达91%,而中国的仅为33%,其中北京83%、上海59%、广州41%;N处理率方面,新加坡的可达100%,而中国的仅为52%,其中北京100%、上海68%、广州52%。
如果仅仅考察排放口浓度,以现在的污水处理率的计算方法,就真会出现李克强总理听省市领导汇报污水处理率,达到90%以上,问省长这是规划的还是达到的指标。真正出现高的处理率从来达到不了河流断面考核指标的情况,结合王凯军在不同会议上谈到的对于合流制溢流污染控制问题,这一列问题反应了我国排水体制落后于环境管理的需求。

而从投资的角度,北京市为提高污水处理水平,发布了3个“三年行动计划”,到2019年底,两轮投资接近600亿的投入,北京全市污水处理率从84%提高达到94%,污水处理量从接近400万吨增加到620万吨,真正提高了污水处理率。从北京经验看,目前全国的实际污水收集、处理率水平,污水处理仍然需要投资10000亿以上。张波司长也表示,黑臭水体整治涉及大量投资,光污水管网就有一万亿元的投资缺口,加上雨水管网一共超过2万亿。从国际上看合流制雨水处理流量是污水处理量的2-3倍,虽然是一级处理,但是,仍然是几千亿级的投入。
我国城市水环境污染控制需求,如需彻底解决河道水环境质量的断面达标,仍需总计3-5万亿元的投入,按目前的投入水平看需要3-5个五年计划的时间。从改善水环境发展的路线图看需要黑臭源头治理、溢流污染控制、断面达标和资源利用等三个不同阶段的任务和内容,可谓任重道远。
我国河流断面水质达标率受降雨带来的面源污染影响严重,汛期达标率明显低于非汛期。而国控断面考核频率不断提高,下一步或许将发展到周、日考核阶段,达标率或将进一步下降。换言之,今后我们国家环境管理已经从监控重点污染源到监控河流断面水质。而现实是,即使按照高、中、低浓度的氮、磷、COD的指标来计算,在1-3倍的截流率之下,即使混合雨水之后,溢流的污水也无法达到各级断面水质标准,甚至是在10倍的截流倍数下也无法达标,因此溢流污水的处理万分重要。
面对国内严峻的溢流污染情况与污水处理能力冗余现象,中国水务企业多年来也在积极探索CSO系统控制技术。国内的解决思路应该不同于欧美国家一级处理的思路,而是根据我国的国情和污水处理厂的实际情况,充分污水处理冗余能力。具体讲生化池流量与浓度成反比,浓度降低一倍,流量就可以提高一倍,同时利用富裕能力就可以处理2-4倍雨水,限制因素是沉淀池。因此通过加速沉淀可以助力污水处理厂3Q运行。活性污泥系统内可以投入加重载体,促进泥水分离速度和效果,使污泥浓度提高成为可能,优化了整个生化系统的性能。产能直接提升2-3倍,适合所有泥法的改造。

中持水务和清华大学正在筹建研究中心,首选课题即是CSO污染的解决方案,中持水务提出BioSand T/S工艺,该工艺已投入研究,其原理是将剩余污泥与雨水混合,迅速吸附去除污染物,提高污水处理率,再通过BioSand T/S工艺加载沉淀,使出水标准达到一级A或地方Ⅳ类标准。
清华大学已经进行了相关中试研究,通过添加开发的纳米絮凝剂解决沉淀池的泥水快速分离问题,也来达到相同的增加处理能力的效果。从实验结果来看,原液加药量20ul/L,稀释10倍,半小时后基本得到控制,1h后完全澄清,说明该药剂能够解决跑泥问题,对水质出水基本没有负面影响。
党的十九大开始讨论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,体现在三个不平衡的矛盾问题,为什么北京提标之后之后,合肥、天津、两江、滇池、太湖、浙江与河北等地方政府都在采用更严格的排放标准。
各地市都在大力推动黑臭河体以及流域治理的工程项目。从调研的情况看,各地针对这样的重大项目,存在一个共性核心问题:缺乏统筹高效协调的管理组织机制。从系统角度来看,整体上都没有以“系统与单元高效匹配”的视角,来管理与推进这样的系统工程与大项目。
在流域治理过程中,必须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,做好规划协调、转变发展方式、推进系统修复,统筹考虑山水林田湖草各要素保护需求,推进生态系统整体保护、综合治理、系统修复。黑臭河体以及流域治理的PPP项目,更多的时候需要考虑的是“项目的运营稳定性”。要以流域生态环境系统与单元高效匹配和模块化搭建的方式,来实现黑臭河体以及流域治理“长制久清”。
黑臭河体反复治理、反复污染的僵局。我们需要邀请多方专业力量,协同系统考虑,通过前期可研方案的深度编制,再通过源头治理、过程阻断、末端治理,通过“水岸网”一体化,包括子项目的融合,才能够将流域治理推广到更加专业性的高度,提高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整体高效性,凝心聚力、苦干实干,全力实现“河畅、水清、岸绿、景美”的总体目标。